- 古代时疫爆发的季节?
- 面对空心方阵加炮兵轰击时,骑兵蒙马眼、用棉花塞马耳朵有用吗?
古代时疫爆发的季节?
古人“瘟疫始于冬,盛于春,衰于惊蛰”的俗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这是啥意思呢?
简单的来看,就是古时候的瘟疫在冬季易发多发,然而在春季达到了顶峰,惊蛰前后会慢慢地走向衰落。这也揭示了瘟疫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
面对空心方阵加炮兵轰击时,骑兵蒙马眼、用棉花塞马耳朵有用吗?
蒙马眼、用棉花塞马耳朵没有用,战马不是这样使用和训练的。
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都曾使用过战马,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骑兵还是最主要、最有战斗力的军种。骑兵的特点是速度快、武器强适合快速穿插、奇袭、突围等,轻骑兵还可以用作巡视、侦查。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马这个载体。
骑兵的训练除了让作战士兵熟悉技战术能力外,更主要的还是训练战马。而且对于不同目的的用途、细化兵种,战马的训练也是不同的。
就拿题中所给的空心方阵加炮兵的这个阵式,可能用到的骑兵有轻骑兵、重骑兵,其中的轻骑兵可配短刀或弯刀近战,加配复合弓,也可单独配置。让弓骑兵包超围射,短刀轻骑穿***入直取敌后侧炮兵阵地,最后用重骑兵进行收割。所有这些用蒙马眼、塞马耳是不行的,真实的战场鼓声震天、人喊马叫,枪炮声此起彼落,大地都在震撼、到处都是烽火,这些即使眼不能观、耳不能闻也能被震撼到、触碰到。而没有经过训练的马匹是不能胜任的。
怎样做到在战场上马不惊、不怯,还能协助战士克敌治胜呢?这就得益于平时有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弓骑兵战马的训练,先要挑选体态肥硕、耐力强的品种,从小训练它小步快跑。这样得到的战马既快又稳适合骑射时的要求,而且又有体力进行反复挠敌迂回。
而作战型轻骑兵战马就对速度和冲击力有很大要求,需要选择精壮品类进行涉火、涉水,遇刀枪、方阵、战鼓喊杀噪音等训练。
对于重骑兵,那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战马的选取优中选精。由于重装骑兵对速度要求不是很高,所择马匹都是高大肥壮、又粗又憨的个体。它们力量大、耐力突出,经过训练之后协同性好、听指挥、忠诚度高,有的重装战马可以负重500斤左右一口气奔袭一百里以外的目标。
所有这些不同作战意图的马匹都不是蒙眼堵耳就能训练成功并投入实战的,它们需要长期的对抗训练和战争的磨合。
一直很忙,回答耽误了几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甲战象”。
一家之言,唯恐片面,欢迎留言讨论,共议五千年兴衰成败!谢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马蒙眼冲锋是很早的事,冷兵器时代就有了。
主要是避免战马受惊失控,因为马是比较胆小的动物,智商也不低,看到利器会害怕不肯冲锋。另外战场上有大量明亮金属器具,有时反光耀眼也会***到马。现代骑兵基本淘汰,少有实例,但可以从西班牙斗牛中看到类似情况。
长矛手的坐骑是有铠甲保护的,不怕被牛角刺伤,但还是要蒙眼,不这样马看到气势汹汹的公牛会害怕,会逃跑。战马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至于塞耳,应该是电影导演想当然了。动物听觉系统之于平衡很重要,不能听清声音很容易造成战马狂躁,战场环境本就嘈杂,各种震动也很剧烈,只要经过训练习惯了基本可以适应。当然,世事难料,难免有***出状况,这时候就需要骑手当机立断,直接刺死战马,以免人马俱伤甚至殃及伙伴。
纯粹是网络小说的意淫,蒙马耳和马眼被传播得太过于神奇了,但凡翻一下过去的骑兵历史,就会发现基本上没谁做什么给马蒙眼蒙耳的事儿。
上图那个装置经常让国内许多人当做驭马工具,产生了相当多的误解,实际上这种工具叫“Fly Mask ”,即“苍蝇面罩”,它其实是个防蝇工具,避免马匹遭受到寄生虫对眼部的侵扰,造成疾病。
全面一点的连耳朵都会防住,这东西视当地寄生蝇的情况而定,有厚有薄,除了挡虫子,还能遮蔽紫外线和强光对马眼的损坏。
半透的“Fly Mask ”也有,这只是种商品。
马的许多疾病乃至***病都可因各种蝇类的传播而导致,所以为了在麻烦的自然环境下照顾马匹,蒙个眼罩是最好的办法,尤其是马匹被停放时。
现实生活中还有种给马上的“眼罩”,它的作用不过是降低马的视角范围,以及降低阳光对马的阻碍罢了。因为马的广域视角,它们很容易被周围的活动所惊动,也容易在行动时被光线***,带上眼罩有利于控制马匹。
古代传统的马眼罩形式各种各样,很容易被人误认为给马蒙眼睛,其实这不过是马具的一种罢了。
从有些角度看起来,这就像是给马盟主了眼睛一样。
但只要换个方向看就会发现,其实只是挡住了两侧的视野而已,马的前方视线根本没有给遮盖。
至于古代、近代的战争,骑兵们并没有什么蒙马眼的情形,训练有素的军用马匹敢于直来直去的冲阵,一匹军马的价值可不是民间的马匹可比的。蒙耳朵也差不多,人的许多指令都需要靠口令传达给马,蒙住马耳只能给自己碍事。
骑士更讲究的是“人马合一”,通过人与马的相互默契达到更好的作战能力,因此保护马匹的视力比遮住它更有效。
翼骑兵相当喜欢硬性冲阵,但他们的做法是将马匹聚拢到骑士的膝盖贴膝盖,以高密度的方式令马匹形成群体效应,这样面对火枪马都不会恐惧。翼骑兵的战马同样也经过长时间的军马训练,连高度、蹄子大小和关节素质都需要统一,但并不遮眼。翼骑兵自己就有火枪和大炮,马要是怕这个,那就不用上战场了,翼骑兵的后人对着德军坦克冲锋都没怂过。
龙骑兵部队更不干这种事儿,他们的本质工作是机动火***,骑马只是将之作为交通工具和一定程度的轻骑战力而已,蒙马眼干啥?欧洲各国龙骑兵纵横沙场的时候,就没听说哪家的军马得蒙眼堵耳朵。
胸甲骑兵也不会搞这种名堂,他们装备的是马刀、火铳,非常依赖人马合一的灵活性,军马更是经历了适应性训练,习惯不在大炮和火铳环境下受惊。其它的骠骑兵、猎骑兵等无不是如此。好的军马被当成是好的战士,因为它们也会积攒经验,从新兵变老战士,然后无所畏惧。
哥萨克骑兵也不是怂蛋,见过哥萨克们给马蒙眼蒙耳吗?别说对着空心方阵,它们连对着马克沁和MG42冲锋的事儿都做过,反正都是干就完了,奥利给!
至于《投名状》里那个神一般的蒙马眼动作,反正我是无话可说的。现实中就算要蒙马眼,那也需要给马进行相关训练,否则就这么跑着跑着突然给马来个“猜猜我是谁”,不吓跪了才怪。
至于西班牙斗牛里面为什么要给马蒙眼,这纯粹是角斗场的习惯,为的是避免马匹在狂牛面前躲避退缩,影响到骑士的动作,这只适合于平摊环境的非移动式作战,但凡马要跑起来,就不应该进行蒙眼。
倘若真正的军马连朝着对面袭来的庞然大物都不敢冲锋,骑士们的对决也就没法完成了。事实上也从未有过文字记载骑士会蒙马眼。
有人说蒙马眼会让马避免在明晃晃的刀枪前停住,这种说法其实也大多是脑补,不存在多少现实的认知。大部分时候,除了对军马进行严酷的选拔和训练外,骑士还会选择用“马刺”***马匹,令其疯狂冲锋。
此外中国古代也有不少“用刀刺马”的记叙,这其实都是通过外力逼迫马匹突击的方法,也是一贯的驭马做法。而“遮住马眼,堵住马耳”虽然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让马不知道躲避障碍,更无法接受骑士的命令,可行性相当低。总之,无论是不是对付“空心方阵”,马匹都不见得需要搞搞感官封锁这档子事儿。